小小景色进化论

半路出家的游戏人

收纳与交互设计(二)

Heidi格物志:

既然上次在《收纳与交互设计》后加了一个(一),就有同学来催我二出来二出来。

下次再也不给自己挖坑了。很抱歉这个一和二中间隔了好几个月,甚至在这几个月里,我收了房,搞了家庭的软装,甚至刚刚搬了家。

这次的实践而非纸上谈兵,也让我终于想起来写第二篇出来了~

你知道吗,既然我是自诩的收纳和交互设计研究专家,所以这次在做家庭软装设计时,专门盘点了物品以及收纳空间,比如我做了这样的图:



然后,家里搞了很多储物的空间。

连入口的鞋柜的侧面都被我粘了很多挂钩,可以很方便地挂雨伞、垃圾袋、购物袋等等。事实证明,这样的储物空间很有必要,虽然不断搬入各种杂物,都被一一消化。

但是某日我进入厨房,发现几乎每个空间都已经被放满了。父母辈的人,大都喜欢把“东西收拾起来”,让它们藏到各种角落、柜子或者抽屉里,眼不见心不烦呗。

但你仔细观察,发现放置物品的规则,与其说是规则,不如说是习惯,到时候找东西,也不是依赖于规则,更多凭借“记忆”:

“创可贴在哪里?”

“哦,我前几天看到在电视柜下面的抽屉里,你找找有没有?”

“没有啊”

“那你找找有没有在书柜上面?我记得我在那里看到过啊?”

“没有啊”

“哦,那你等下,我一会帮你找”

一会,就是各种开门和抽抽屉的声音,然后如果好的话,会听到如释重负的一声:

”找到了找到了~“

如果不幸运,就会听到“算了,我再去买一份吧”

不但是父母辈了,其实我们自己,即便是我这个试图去研究收纳学的人,也经常犯这种错误。

所以是否很能理解,为什么会重复购置家里明明已有的东西。

不是因为没有,而是因为它淹没在仅仅100平不到的空间里,无处可觅。

在你通常不再需要的时候,它会突然再现人间。

所以对于这套家庭收拾的方法,家里的储物空间,多则更乱。

多了储物空间,但是缺乏事先的规划,缺乏家人通用的、认同的规则,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迷茫和混乱。

同一个东西,厨房可以放,客厅可以放,甚至客厅沙发下面的储物箱也可以放,卧室可以放,甚至阳台上都做满了柜子,到底应该放哪里?

同上,既然同一个东西,哪里都能放,当需要找它的时候,若不依据深刻的记忆,又不能根据既定的规则,简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……翻箱倒柜……

而储物空间越多,储物空间*物品的组合也会更多,靠深刻的记忆,简直也是不可行的。

所以经常打扫卫生的家人,往往是最清楚物品放哪里的,因为他更多靠的是视觉性的记忆,无意识的但是经常在加强印象,所以成了百事通。

收纳学之所以和交互设计有关系,我觉得不外乎几点:

1. 都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,一个领域的物是实实在在的物,一部分来自储物空间,一部分是要放到储物空间的物品。一个领域的物是System的各种频道(储物空间)、导航(储物空间)以及内容、功能(物体)。

2. 研究的目的都是提升效率,减少出错,促进情感。提升效率,意指,当在有所需求的时候,目标对象的“人”能够快速找到并且使用“物”。减少出错,意指,减少找不到但是又付出了精力的活动,比如抽开某个抽屉,发现没有,合上,然后去思考另外一个抽屉有没有,在系统中,不合理的菜单设计也经常让用户点击后,无功而返。不合理的文案,也经常提升误解的诞生机会。促进情感,让人更加满意、舒适,觉得“在control中”,而不是毫无安全感。

潜意识中,我觉得小时候,最大的安全感居然是:

1. 家里有充足的抹布,而且是干净的。

2. 家里有很多扫把。当我需要的时候,随手就可以找到。

这个奇怪的安全感是怎么来的?

仔细考虑,发现可能源自于小时候因为不合理的收纳导致的无安全感。我小时候住农村的家里,家里有两个院子,都比较大——尤其是对于小不点来说,其中一个院子呢,有5间房。而家里的扫把虽然不少,但经常被人拿来拿去又随便乱放。有时候,发现某个房间地面很脏——比如刚刚被客人扔满了果壳和瓜子皮,具有强迫症的我,就很想赶快清理清理。结果到处找不到扫把,找不到扫把就无法清扫,无法清扫就觉得心情不好,直到好容易找到扫把的那一刻,扫干净地面才终于如释重负……所以,直到前几年,回老家的时候,如果发现一两把在我眼睛里出现的干净的、新的扫把,居然还是充满了亲切,洋溢着安全感和幸福……太怪异了。

不管怎么样,好的收纳和好的交互设计,都是不仅仅要满足功能诉求,也要考虑满足功能时的效率,以及人的心理状态。

我又要使用之前在《用户体验答疑对话》的一幅配图了:

用户的需求是下楼,解决方案有多种,我们不但要帮用户达成下楼的目标,也要考虑效率以及他的心理状态以及成本。



3. 收纳和交互设计,都源自于“问题的发现”。能够敏锐地发现各种层面的问题。没有问题就没有需求,没有需求就谈不上解决方案。

举个例子,当我发现回家后,家人的大衣、各种包,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挂,他们只能随手堆到沙发上,结果导致沙发失去了应有的雅致。

这是个问题,特别是当有客人来做客时,尤其严重。本来只有4个人位置的沙发,却堆满了衣服。

所以诞生的需求是:如何有效解决进门挂衣服、帽子、包的需求,进而衍伸下这个需求,可以扩展到放置经常出门外带的物品的需求,比如雨伞、太阳镜、钥匙、手表和钱包……

同样是家庭成员之一,我先生却不如我这么敏感地发现问题。即使在我询问后,他依然不认为是严重问题。他的意见是:第一,家里平时就咱们俩,大不了上一下楼,把衣服挂楼上卧室。第二,家里平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做客,偶尔放沙发上都没有问题的。

这就是术业有专攻,在我来看是问题的情况,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吹毛求疵。而且,你可能也会有经验,你越是用心,越是研究,就越能很快发现问题。比如雨伞湿漉漉的没地儿放,比如煮饭时,各种锅盖随手放案板上,油腻腻的不好打理……

为什么觉得日本人龟毛呢,因为他们太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了,岂止是发现,简直是没事找事地创造问题。拿寻常的日记本来说,不就是要么纯白,要么就给你画一些横格子吗。他们偏偏发现,这两种本子都不太适合人去作图,比如画一个正方体、三角形怎么办……照有的人来看,不就借助一把尺子就能满足的吗?结果他们没有放过这个问题,设计了专门的本子……


所以好的收纳,或者家庭设计师,以及好的交互设计师,无一不是更加善于发现问题,不放过问题,如此才能精益求精。

或者你们有兴趣,可以拜访我douban的豆列,美好的文具,其中很多文具都是来自这种及其敏锐地发现问题且毫不凑合的态度。

在第一篇收纳与交互设计中,我推荐的《懒人实用家庭收纳》一书中,其实也是来自于他们对于生活“各种问题”的发现:

1. 衣服不好叠,从而占用空间。

2. 入门雨伞湿,没地方放

3. 厨房的调味品太多

……



4. 收纳和交互设计,都需要在发现问题后给出解决方案。

并且:都需要平衡目标和解决方案,对解决方案进行筛选和抉择。

并且:都尽量需要解决方案是创造性的。

对于以上的放衣服的例子,问题和需求既定,解决方案是什么?

可以说,太多了。比如(这里应该搞个表格)

1. 挂门后

2. 挂楼梯上,上面我本来就搞了很多S钩,而且入门随手一挂也是方便得很呢

3. 挂衣架

4. 挂柜子里

5. 挂楼上卧室

……

以上的解决方案,都有问题,比如挂门后,我们的门是朝外开的,客人的衣服里如果有贵重的东西,显然不合适。挂楼梯上?楼梯扶手确实是设计成可以挂各种东西的:


但是,这里可以挂别的东西,就是不能挂衣服。因为是镂空的,人朝上走的时候,脚下难免有灰尘,不合适。

所以后来买了一个挂衣架,放到书架前。如下图:


需求倒是满足了,可是带来了新的问题,太占空间了,而且不管你挂不挂衣服,它始终在那里,不离不弃——没有拓展性。

最终的方案是:处理掉了挂衣架,买了一个可以钉到墙上的挂钩,虽然难免会在墙上打孔,但是毕竟也能支撑多年。


当时,还看到淘宝上有德国进口的一个挂钩,平时不用的时候,甚至还能折叠起来。

所以,收纳和交互设计,问题的发现虽然很重要,遴选最佳解决方案也是体现功底的时候。不管你输出给大家的是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,最起码你自己脑子里应该过过很多方案——世上哪里有仅有一个解决方案的问题呢?记住:“多思考一个解决方案,有可能最佳方案就在一念之间”。

好的收纳设计师和好的交互设计师,都是具备龟毛潜力的。太纠结的PD不是好PD,不纠结的交互不是好交互。

我要训练自己的就是,写商业需求文档的时候,不纠结,谈愿景和商业价值。

做PRD的时候,半纠结,让交互设计师纠结交互设计细节。

5. 收纳和交互设计,都需要场景化设计,都需要任务走查。

收纳设计是服务家人的,让家人都能够寻找他们所需的东西,而不是不断询问你这个设计师。

交互设计是服务用户的,你总不期望一个美好的清晨,被用户的电话吵醒,问你:请问我去哪里寻找文档上传的功能?

就我们不到100平的居住空间,储物的空间却有这么多……没有办法强迫每个人去记忆。

设计时就需要考虑最佳路径——也即按家人的天然认知——这东西就应该在这里!

比如卫生间用纸,当一卷纸用完后,用屁股想想,也觉得替换装应该在触手可及的洗手池下方储物柜里,总不会在客厅或者阳台吧。比如在厨房里经常使用剪刀,因为要剪各种调料的袋子,那时,剪刀就应该出现在触手可及的柜子里,或厨房的抽屉里。


最后说说规则。

规则就是RULES。新人需要Rules。专家靠直觉。Rules会扼杀创造力倒不一定,但是最起码它可以让人快速开始。Rules不是说有就有,它的建立一定是经过迭代优化的过程。Rules从诞生之日起,就拥有对组织生效的责任,单纯一个人的Rules只是自律,不是规则。

收纳和交互设计都需要Rules。不同的一点在于,收纳设计是经常被多人参与改变的,人人都可以改变别人的体验,所以更加需要共同的Rules。

但是,要用一个人的大脑,不断去模拟各种场景,从而优化出最佳路径的做法,显然有点太累了。所以不如让家人参与,规则的设计。

入门的玄关处,有一个空间,本来被随手放置的小物占满了,钥匙、钱包、门卡、包、鞋套…… 这就是需求。所以我放置了两个藤筐,因为玄关是入门第一站,出门最后一站,所以非常适合放户外用品或入门的易耗品,比如鞋套,以及出门的用品,比如护手霜,雨伞,太阳镜……于是和我的家人一起明确这两个储物空间分别应该放什么,雨伞应该挂哪里,扫把平时不用的时候,应该放哪里……

【番外】:

对以上我所讲的内容中有关的物品有兴趣的小伙伴,等我周末有时间整理整理,不收广告费的哦。

此外,我也可以考虑考虑晒晒我家里的“收纳”,有兴趣吗?

评论

热度(82)